③区委副书记李继增,在“穷棒子”办社最困难的时候,根据区委分工在西铺蹲点,住在贫农家,天天吃“号饭”,几乎顿顿菜粥,村民担心吃不好,想找个地方给他单做,李继增连说三个“不用”,社员对李书记清廉的公仆作风,打心里佩服。
④社员达成共识:“勤俭办社、艰苦奋斗”优良传统不能丢。
(2)“穷棒子”改为“建明社” 精收细打成效大
①1953年再获全年大丰收,王荣提议:咱这社是在党中央发布的总路线的灯塔照亮之下办起来的,干脆就叫“建亮社”。佟启皱皱眉头说:“‘建亮’听着不顺耳,明也当亮讲,叫“建明社”吧。”王国藩一拍大腿:“咱们的社以后就叫‘建明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啦!”
③通过精收细打,加上打柴、割草、编筐、副业加工等生产收入,没向国家伸手,一下子添置价值1550多元的两头骡子,两辆胶轮大车,200斤肥田粉和180多元的牲口饲料。
(3)建明社一年一变样 齐心建立高级社
①到1954年秋上,由83户发展到148户,全村基本实现合作化。到1955年初,打井3眼,开始有了水浇地,粮食平均亩产305斤。建明社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余粮5455斤。
②1956年1月,党中央公布了“1956年—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1956年春天,在社会主义革命高潮中,原来被人讥笑为“穷棒子社”的23户贫农的合作社,逐步由一村一社(154户)扩大升级为一乡一社共有4个村、552户的高级合作社,实现了全乡的高级农业合作化。
③人们倍受鼓舞,生产热情高涨,出现了以水、肥、密、土、种等五大增产措施为中心的高产化生产热潮。
④三年间社员户盖起新房三四十间,自行车、钟表、缝纫机、收音机进了农家。
⑤高级社时期,为增加农业生产,在“变穷山为粮仓”的口号下,全体社员大力开展熏土积肥运动,增施肥料;大力兴修水利、引水上山,使4000多亩旱地变成水浇地;此外先后开垦荒山废地970多亩,种上了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等作物……
⑥人民公社时期,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1969年冬天,西铺大队党支部决定根治岭子山,改造小块地、建设大寨田,建成高产稳产田230亩,当年就夺得亩产800多斤的大丰收。
⑦还有著名的“大岭沟会战”,西铺大队的干部群众战冰雪斗严寒,早出晚归日夜奋战在工地上。经过艰苦奋斗,共动用石料1.7万多方,动土11万多方,在沥水荒沟里修建了一条长1763米的泄水渠;砌成平均90米长的石坝24道,打成大口井7眼,建成200亩高标准水平梯田。这项工程原计划五年完成,结果一年就完工。
当年毛泽东主席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在为“书记动手,全党办社”一文撰写的按语中,热情洋溢地称赞“这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
从1953年至1955年,“穷棒子社”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其事迹和经验,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1957年2月,在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闭幕式上,毛主席把一面奖旗送到王国藩手中,说:“你是劳模,是建设共和国的功臣!这是表彰你们在全国起了率先作用。”毛主席对“穷棒子社”这个全国闻名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先进典型的发展,长期予以关注和支持。据统计,毛主席在谈到农业合作化问题时,至少6次提到王国藩领导的“穷棒子社”,曾先后10次接见王国藩本人。
因“穷棒子社”而一举成名的西铺村,从1958年至1966年的8年时间里,一直作为中央、省、市、县四级先进典型,在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社、努力生产”方面起了带头作用,成为相当长时期全国影响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先进典型!
当年的“穷棒子社”以“团结互助、艰苦奋斗、勤俭办事、敢为人先”而享誉全国。如今,“穷棒子”创业事迹仍然具有超强的时空穿透力,已融入了遵化和唐山大地,渗透在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激励着无数的后人开启新的探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实现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