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自古以来就是一块万年吉地,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仅如此,这里还有很多风水灵异现象,更印证了遵化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遵化古城复原图 遵化地处半山区,没有江南鱼米之乡的地貌和气候,很难想象它能和富庶一词搭上边。但遵化却自古以来物阜民丰,人们安居乐业。探究原因,先人们将其归结于遵化的版图,说其版图西北角和东北角向上顶翘形似金元宝,将祥瑞赋予了这片土地。 仔细研究发现,这里的地貌呈“三山两川”之势,平原、丘陵、山地各占三分之一,既可发展农业也可以发展林业,而且矿藏丰富,有铁、金、锰、铬、白云石等矿藏30余种。 因此,从五代后唐建县至今,农业和林业齐头并进,在大面积种植小麦、玉米和红薯的同时,绵梨、板栗等林果也得到极大发展;而且由于地处边关,商务贸易发达;冶铁产业也在明朝繁荣发展,全盛时铁匠达到2560名,每年炼铁30万斤。 封建帝王,最重风水。明崇祯皇帝在位时国事飘摇,疑其朱家皇陵风水衰弱无运,遂选中昌瑞山,欲建皇陵,结果因内忧外患耽搁,最终被满清王朝夺了江山,顺治皇帝选中这块风水宝地,保爱新觉罗家族天子运承276年。 顺治皇帝选址昌瑞山还有一个典故,当年14岁的顺治皇帝外出打猎,路过昌瑞山,见山川秀丽,说道:“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随手扔出一个射箭用的扳指,在扳指落地之处建了孝陵。此处为清东陵风水最盛之处,清东陵各陵寝在后来被大量盗挖,唯独顺治陵幸免或许与此有关。 更神奇的是,风水本是玄之又玄,但顺治陵的风水线据说在春秋季天气晴朗的时候用肉眼就可以看见,站在昌瑞山山顶向南远眺,经影壁山、到金星山山顶,三点一线,能看到经阳光照射显现的一条气旋,神秘而奇异。 据说在清东陵地区,一年之中有“七十二场浇粮雨”,即便是大旱之年也不例外,有时,盆地之外晴空万里,而盆地之内则是细雨连绵。在这块上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降水充沛,风调雨顺,物产十分丰富。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基本没有水、旱、风、雹、蝗等自然灾害。 当地传说称,清东陵地区正处在龙脉之上。龙是行云布雨的神兽,所以这里每年都会下七十二场雨,分毫不差。 传说归传说,“七十二场”显然也是个虚数,但清东陵地区降雨比较充沛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代科学证实,这种现象的缘由在于以昌瑞山为中心的上百平方公里范围内,森林茂密,植被丰厚,以致在这一带形成了地表储水量大,适时蒸发后,促使降水量较多的小气候。因此这里风调雨顺,下雨次数多,但每次都不大,细雨绵绵不绝,成了当地年年丰收的福音。 在遵化市侯家寨乡有一个禅林古寺,其寺周围生长着十三株(一雄十二雌)蔽天遮日的古银杏树,这些树年代久远,寺庙碑文曾记载:“先有禅林后有边(边,指长城),银杏还在禅林前”,证明这十三株银杏历尽苍桑已两千多年。 据说这些银杏树已经有了灵性,刀枪炮火都奈何不得。抗日战争爆发后,名震冀东的抗日英雄包森率领人民子弟兵多次与日寇在此周旋。 后来日本人采取清乡行动,来到禅林寺想要放倒这些银杏树,“龙种”雄树首当其冲,刀斧之下,树干中竟流出绿色的液体,流了一地,直吓得砍树的日本兵不住地磕头求饶。最后,日寇只好放火烧树,雄树的树冠当时就被烧没了。可一年之后,树冠又奇迹般地长了出来,至今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还有一株雌树滋生三代细树,称为“四世同堂”,至今还能看见烧焦的痕迹和清晰的弹孔。 在小厂乡有一个洪山口村比较出名,一是因为长城在此设置了重要关口,为兵家驻扎之地;另一个原因是这里的河水比较奇特。国内大多数河水都是由东向西或是由北向南流,如遵化其它关口的所有河水流向皆是由北向南流入了蓟运河水系,而这里的河流却是由南向北流入滦河支流洒河,相比属于倒流。 据传,有感于戍边守关将士的辛苦,当地人焚香祷告,河神才用神力改变了河水流向,以方便将士取水。据说,长城3600多个关口中只有3个关口存在河水倒流的现象,其中一个就在遵化,可见遵化不是一个平凡之地。 在刘备寨乡有一古寺叫“圣泉寺”,始建于唐朝。寺以泉为名,可见泉之早。该泉来历神奇,旧志记载,上古时期这里山穷水尽,为普度众生,王母娘娘用金簪在山上一刺,泉水喷涌而出;把手一挥,泉眼周围生长起茂密的巨柏。直至今日,柏树与泉水同在。其“圣水喷珠”,景致优美独特,被列为遵化十景之一。 泉水以神奇的效果著称,其水澄净甘美、润泽安和、除患增益令人称奇。古往今来,取水者不断。传说,唐王李世民东征时在遵化疗疾,就是喝了这里的泉水,不几日就龙体如初,唐王大悦,特赐山泉为“圣泉”。如今,人们将圣水放入冰箱中零度不结冰,结冰后成立茬状,久放不分层。用此水泡茶,能使茶的色、香、味、形得到最大的发挥。 据水质化验,圣水因经过山岩砂石过滤富含二氧化碳,PH值为7.3,属弱碱性水质,很适合人饮用。更重要的是,其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锶和硒,科学研究显示,锶有预防心血管疾病以及提高皮肤免疫力的作用;而硒不仅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衰老,还能有效治疗肿瘤癌症等40多种疾病。 遵化城西40多里的地方,有一条自北向南的大河,叫魏进河。过去每当阴雨之季,山洪暴发,魏进河水流湍急,奔腾呼啸,经常有上游的房屋、人畜被洪水冲卷而下。汛期过后,河水流到汤泉西南的魏进河村东后,竟然凭空消失了,地面上看不到一滴水,循着水势追寻,至下游的寒河庄,水才又渐渐地冒上来。过去的文人墨客,将其名曰:“魏进寒出”。 当地人常用“金锏断河”的传说来解释此现象。相传唐王李世民东征时,在魏进河一带与敌军遭遇。由于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大战五百回合后李世民夺路而逃,大将尉迟敬德保着他逃到这里。时值盛夏,河水猛涨,水急浪高,挡住了去路。尉迟敬德赶上来,抽出金锏朝河水当腰猛的一锏,打开一条通路,这一锏直打得洪水干涸,直到寒河庄附近才敢流出地面。从此留下了“魏进寒出”之说。 传说很离奇,但“魏进寒出”却是真的,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质学上叫做“潜流”,也叫地下径流。这种地质现象虽然给当地人民带来过灾害,但也催生了3种特产。其一是东陵白玉米,其生长周期长,加之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环境气候因素,使得其营养价值比普通玉米高出2倍以上,不仅维生素、钙含量较高,而且还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 第二个是黄蛤蟆,此物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非极为干净的河水里不生,据说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治疗风湿效果极好。第三个是锡嘴雀,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对治疗肌肉损伤有显著的效果。 “京东第一泉”汤泉名声在外,从唐代开始就是历代皇家洗浴之地。唐太宗李世民和清朝顺治、康熙两帝都经常来此洗浴疗疾;辽国的萧太后(萧卓)出巡狩猎经常到此,并修建了“梳妆楼”,每日都让侍女打一盆温泉水来梳洗,据说她50多岁年纪依然有着二三十岁小姑娘的容貌,就如当今的赵雅芝一般,可见该泉水的美容功效。 明朝蓟镇总兵戚继光在此修建了“流杯亭”,地面凿有九曲石槽,温泉水沿槽缓缓流动,如将酒杯置入槽内,杯随水转,很快就能将酒温热,故此亭又叫“转杯亭”,是文人墨客把酒临风,吟诗诵赋的好场所。 这里的温泉水温高达62—68℃,富含氟、硫等14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及矿物质,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作用,能显著治疗运动系、神经系疾病和皮肤病患者;更神奇的其所含的氟对全身机体的生长发育有良好影响,尤其是骨组织的代谢意义更大,其进入骨组织后能直接刺激成骨细胞增生,促进新骨形成,颇有脱胎换骨之意,对老年人尤为显著,因此还有“返老还童泉”之称。 在娘娘庄乡何庄子村有一棵五百多岁的酸枣树,树龄如此之高全国罕见。普通酸枣树一般树龄也就是十几二十几年,长到杯口大小就自然枯萎,而这棵酸枣树树干至少4米多高,直径1米多,三个大人合围才能抱住。 据说,这棵酸枣树原本是在一座“武德庙”的门口,人们由于敬畏武德星君所以对寺庙门口的这棵酸枣树也敬重有加,于是这棵树就历经几百年一直存活着。文革时期“破四旧”武德庙被拆,但是这棵酸枣树依然挺立。后来经历了一场大火,但也出人意料地活了下来。 五百年守护武德星君加上火烧不死的经历,使得村里人一直将这棵树看做吉祥的象征,相信这棵树能够庇佑村里的人。周边十多户人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们不是人丁兴旺,就是经济富足,要不就是子女考上大学出人头地,总之家家和谐美满。不仅本地人这么看,就连外地人也知道这棵树,每年都会有江浙一带的人来这里烧香浇树祈愿。 当年清军入关,摄政王多尔衮带领军队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的军队后,打到遵化一带,眼看下一步就可以挥师京城,可是这时候后勤保障供应不上了,士兵饿着肚子无法再长途跋涉,而另一方面驰援北京的援军正在陆续赶来,要是援军先一步抵达,将对清军攻城极为不利。 多尔衮看此情景,很是着急。这时先行官在党峪附近的山坡上发现红灯笼般的柿子,采摘后奉与多尔衮,多尔衮品尝后甘甜可口,瞬间有了力气。于是他下令分给士兵每人一个柿子,并进行战前演说,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就这样士兵们吃了柿子后挥师北京,没几天就占领了北京城,成就了大清的百年霸业。 而这里的柿子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成规模,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年产3000万公斤,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漂洋过海到俄罗斯、朝鲜、日本、韩国等国赚取外汇。一、形似金元宝的古城
二、若隐若现的风水线
三、精准的“七十二”场浇粮雨
四、刀枪炮火奈何不得的银杏树
五、倒流的洪山口河水
六、神奇的圣泉寺“圣水”
七、凭空消失的魏进河水
八、能“返老还童”的温泉水
九 、赋予吉祥的酸枣树
十、左右天下江山的磨盘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