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如同寒冬里的火炬,总是给人温暖和力量。
在遵化,在“当代愚公”和“穷棒子”精神的故里,有这样一抹红,不分昼夜冲在一线,有这样一支支火炬,在疫情的寒冬点亮志愿之光,浸润着78万父老的心。
坚守·13700余名志愿者筑起疫情“隔离带”
大年初二,遵化在全省率先发出《致广大志愿者的倡议书》,在避免规模性公益活动、做好自身防护的前提下,依托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广泛招募志愿者。
一时间,一大批志愿者积极响应,迅速组建了全面覆盖的志愿防控服务队。在村居卡口、在公共消毒区域、在防疫宣传一线,在排查劝返一线,666支注册志愿者服务队,13700多名志愿者冲锋在前,成为最耀眼的红。

风雪路上的红马甲,疫情防控的逆行者。连日来,防疫监测点的志愿者们放弃团聚,不顾安危,披星戴月,熬夜加班,他们没有隔离衣,只有一个普通口罩,他们没有任何证件,只有一张群众熟悉的面孔,他们是这场战争中最动人的色彩,是冲锋在前的“累不垮的战士”!
在疫情防控工作的一线,志愿者们拧成一股绳,造就了一支防控疫情的“生力军”,在一线筑起疫情“隔离带”。

无畏·打通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
在疫情防控一线,志愿者们配合政府工作人员坚守一线,打通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走街串巷、逐户排查、发放防疫知识宣传手册、拉横幅、放音频……打破谣言宣传官言、解答群众防疫疑惑消除恐慌。哪里是疫情防控的最艰难战场,哪里就有“红马甲”的忙碌身影,哪里就有她们的洪亮抗“疫”之声。全国人民居家防控的日子,我们大多数人的微信步数每天都是几十步,而活跃在遵化大地上的万名“抗疫红马甲”们,每天的微信步数都是上万步,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式,说不怕是骗人的,但穿上这身“红色战甲”,便是最无畏的战士!


“各家各户注意啦!目前抗疫形势十分严峻,任何人不准再串门子啦,有急事出门的必须带口罩。大门紧锁家里蹲,注意防护养精神,不传谣来不慌乱,喝水通风勤消毒。”疫情发展之初,遵化市就在全市648个行政村迅速建立了志愿者广播站,广泛吸纳两委干部、“五老”人员、“乡贤骨干”担任广播员,利用接地气的广播内容,有针对性地普及科学防控知识,每天8小时,从未间断。

博爱·打造疫情防控“最强后援团”
冲在抗击疫情最前沿的志愿者们,不能仅仅只有一腔热血,还要有专业态度和能力,需要各展所长,助力“抗疫”,在遵化,志愿者成了疫情防控“最强后援团”。
在城市、村庄的消毒杀菌工作一线,专业性较强的岭俊公益消防队、蓝天救援队主动请缨,担起消杀工作的操作重任,并对其他消杀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协助有关部门对全市20条主要街道,42个社区,648个行政村进行消杀作业。
各村的大学生志愿者发挥电脑操作优势,帮村干部做好体温登记,人员排查等工作。这个寒假,15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走上街头,顶风冒雪值班站岗、聚精会神填报表格、挨家挨户发放宣传单、广播宣传提高村民防疫警惕……在疫情面前,大学生志愿者们以青春的名义积极“参战”,构筑起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彰显了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时代风采。

此外,各志愿者团队也积极发挥作用,发动团队志愿者捐款捐物,冬日暖阳、善行天下、阳光雨露、津州爱心团队、遵化好人群......22个志愿服务团队和文明单位、道德模范、好人群体共捐款捐物价值4200多万元。
感动·志愿者感人事迹暖人心
疫情暴发以来,在遵化各地,无数志愿者主动放弃休息和团聚,奋战在抗“疫”一线。这些普通人的善意和壮举,为我们带来了初春的暖意,也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
轻伤不下火线的侯家寨乡前后杖子村的志愿者王志国,脚上有伤柱着双拐坚持上岗;小厂乡寨主沟村“志愿跑腿员”薛海超,每天为村民购买生活用品;地北头镇“爱心盒饭”配送小分队每天晚上10点为各个疫情检测卡点免费送餐;小厂乡柴户厂村退役军人吴杰,第一时间向村委会递交“请战书”,每天坚持在防疫一线......


遵化,一直是一座红色的城市,文明的城市,团结的城市,温暖的城市。遵化人的身上,传承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向上、无私奉献的红色基因。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无数挺身而出的志愿者,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遵化这座文明城市里散发着的耀眼的志愿之光。“你未必光芒万丈,但始终温暖有光”。今天,在遵化的抗疫一线,每一个志愿者就像是发光的个体,他们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他们从不计报酬,只为从小事做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呼吁志愿精神,我们珍视志愿精神,我们期望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我们坚信,在这场阻击战中,志愿力量定会凝聚希望,志愿精神定能蓬勃发展,星星之火定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