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
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了,
近日,
遵化传来好消息!
省文明办对2018年度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省级测评(复检)情况进行了通报,
遵化市测评成绩名列全省第2名!
比上一年度进位了4个名次,
掌声响起来!
2018年是我市省级文明城市的复检年,也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开启之年。黎水河畔,千年古城,创建文明城市热潮涌动!“我们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揽,秉承‘为人而创、为城而创、为遵化发展而创’的理念,切实把创建过程转化为惠民、利民的生动实践,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发展带来的实惠,把遵化建成美丽、富饶、生态、和谐、宜居的魅力之城。”市委书记李贵富向全市上下发出号召。
如今的遵化,文明礼让、志愿服务、扶危济困……暖心的一幕幕越来越多。78万遵化人民以“创建有我、文明有我”的主人翁意识,众志成城、齐心共建,亲眼见证并感受着这座古城因文明创建发生的美丽蝶变。
同心筑梦,砥砺奋进
文明是城市的灵魂,奋进的坐标! 今天漫步在遵化街头,感受到的是京畿要地、古城遵化的厚重,以及崇德包容、尚法创新的节拍。变化在无时无刻悄然呈现,经济稳健增长,城市框架拉大,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大幅提升……
摄影:张爱东
近年来,遵化经济发展步入转型升级爬坡过坎深度调整期,拿什么凝聚人心、振奋士气,让这座孕育出“穷棒子”精神、“当代愚公”精神的城市抖擞精神再出发?创建文明城市成为一个有利的抓手!
2016年6月16日,遵化市委、市政府召开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动员大会,以创建文明城市为统领,对内聚民心、鼓士气,对外树形象、赢口碑。一时间,我市广大干部群众群情激奋、携手同向,凭着“自己救自己”的韧劲和执着,共赴“文明之约”。
领导机构顶格配置。把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成立了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的创城指挥部,市四大班子成员几乎全部参与创建指挥工作,相关市直单位和所有乡镇、街道党政负责人都顶到了第一线。
职责分工层层落实。建立完善市容环境、市场环境等七项长效机制,把创建指标转化为常态工作,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切实做到创城工作“任务安排无死角,责任落实无盲区,压力传导无障碍”。
督办考核严格执行。市级领导带队,明察暗访、集中督办、实地督查,建立工作清单,开展通报问责,实施联合执法,推动创建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街巷,社区,学校,市场……每一处都成了文明城市创建的主战场,每个人都是文明城市的主人翁,遵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2017年,遵化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一役达标,成功获评河北省第一届文明县城,并经中央文明委领导同志批准,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2018——2020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拿到全国文明城市“入场券”的遵化,继续秉承“为民、靠民、惠民”的创建思路,以更清醒的认识,更饱满的热情,更大的创建力度,投入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场攻坚战中。
创建文明城市,不仅提高了城市的文明程度,更凝聚出了新时期的遵化精神、遵化力量,锤炼了全市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各项事业实现浴火重生,从而实现了文明建设与经济转型发展的“双赢”。2018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5亿元,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8亿元,同比2015年增长51%,增速位居唐山14个县(市)区第2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432元和16670元,均增长8%。
自我提升,补足短板
环境是一个城市的“脸面”。像很多城市一样,遵化从提出创建文明城市以来,每一天都在加速发力,呈现新变化:城在变大、路在变宽、树在变多、街道在变整洁……
摄影:李文惠
然而在创建之初,对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测评体系,遵化的差距何止毫厘: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多,存在大量的断头路,许多重要道路路面破损严重,公厕、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违章乱建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
面对不足怎么办?撸起袖子加油干!“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就是我们补齐城市短板、提升群众幸福感的过程,就是用现代化理念和‘绣花’功夫抓好城市管理的过程,就是改善营商环境,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过程。”遵化市长董学忠话语铿锵。
在创城过程中,遵化市始终瞄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创建工作与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紧密结合,着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切实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成、办好、办扎实。
摄影:李文惠
——开通、翻修文化南路、愚公南路、府前西街等20多条“断头路”“坑洼路”,构建了“三环相绕、五纵五横”的路网格局,沿线群众出行通畅、便捷,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窘状。
——解决“办证难”,为50个商品房小区、23个集资建房小区,共计22363户办理发放了房产证;解决“如厕难”,将城区14座旱厕全部改造提升为水冲公厕。
——改造提升老旧小区22个,对小区破损路面、照明、消防等公共设施进行了修复。
——投资315万元改造提升人民广场,累计铺设大理石1.2万平方米,硬化道路254米,安装景观照明灯95盏。
——重点解决私搭乱建、乱倒垃圾、“牛皮癣”、背街小巷流动摊贩等问题,清理垃圾13万吨,清除“牛皮癣”79400多处,取缔规范违规马路市场7个、流动摊点4000个:拆除违章面积5.9万多平方米,整治乱停车4万多辆次……
——开展整治混料加工暨打击非法采砂攻坚战、网箱治理和植树造林专项行动,恢复被破坏土地6000余亩,根治了二十多年久治未绝的非法采砂“顽疾”;拆除网箱1.2万个,邱庄库区和沙河水质得到改善提升;完成植树林面积10.37万亩,城市森林覆盖率达62%以上。
——深化文明行业新风,切实提升行业窗口优质服务水平,让“笑脸服务”、高效服务成为常态化。今年,遵化着力打造“审批金牌保姆”服务品牌,切实让群众“走进一扇门办好一揽子事”,目前“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达537项,涉及29个部门、单位。
民之所望,创城所向。一件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实事落到实处,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城市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幅提升。
共建共享,惠民利民
清晨,扶着遵化市人民公园厕所助残栏杆,患有脑血栓的市民张子江顺利进入公厕。“别看小小的助残设施,体现的是政府的关怀,解决了像我这样腿脚不方便的人在公共场所的‘如厕难’问题。”张子江深有感触地说。
文明城市创建,主体在民,根基在民,血脉在民。两年多来,遵化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创建成果,更多享受到创建实惠。
通华东街棚户区改造因多重原因,居民八年多没有迁入新居。遵化市委、市政府了解情况后,立即展开多方调节,集中全力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完成回迁849户,1097套11.6万平方米,这里的居民彻底从“愁居”走向了“宜居”。
为使居民更好地享受休闲、文化生活,遵化加大了人民公园、人民广场等公共场所的改造提升力度,受到市民好评。“改造后的广场干净整洁、颜值高,大家在这遛弯都觉得舒心,这两年遵化的城市面貌变化很大,我们跳广场舞的老姐妹都夸民生工程抓得好!”市民李大妈高兴的说。
摄影:李文惠
我市还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两年多来,投入上亿元资金,用于43所农村中小学陈旧校舍改造,着力改善提升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每一个遵化市民的幸福梦想,也是遵化市委、市政府的行动指南。如今,在遵化,共建文明中共享文明成为了共识;创建文明城市更成为了行动自觉,文明新风浸润百姓心田。
为让文明基因产生“蒲公英效应”,遵化拓展途径,广泛开展全方位、立体式“文明基因”深耕细培活动。制发市民文明礼仪手册、环保手袋等公益宣传品10余万份;组织各级干部“访千楼万家、创文明城市”,累计入户27万次;在街道、村居、主次干道、窗口行业、建筑围挡、公园广场等各类公共场所,张贴、悬挂“中国梦”“ 讲文明树新风”“大爱遵化”等公益广告……
将文明的触角延伸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启动“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活动,打造亲子交通、亲子垃圾分类、亲子学雷锋等志愿服务品牌,组织亲子志愿服务活动600余次;广泛开展“传承好家风”“向国旗敬礼”等主题教育活动,参与人数达3万多人次。
组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表彰活动,让凡人善举汇成火炬照亮城市之魂,传导城市温度、文明深度、精神刻度。2017年以来,遵化先后涌现出全国文明单位3个,省级文明单位10个,市级文明单位81个,中国好人1个,河北好人10个,2个家庭分获全国最美家庭和省级文明家庭称号。
今天,遵化不仅有颜值,还有气质!遵化大地,文明的力量如潮奔涌,磅礴前行!78万遵化人民正对照全国文明城市坐标,再接再厉,锐意进取,在逐梦的路上步履稳健,驰而不息地打造新时代的文明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