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我省河北医大二院医护抢救群体和张永胜等5人(组)荣登1月中国好人榜

作者:遵化文明网 浏览: 发表时间:2020-09-28 00:00:00

  9月28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0年1月中国好人榜名单。经地方推荐、集中展示、网友点赞评议,我省河北医大二院医护抢救群体和张永胜等5人(组)荣登1月中国好人榜

他们分别是:

河北医大二院医护抢救群体:团结协作奋战七小时成功抢救羊水栓塞产妇 创造医学奇迹

   

张永胜:七旬退休地质专家攀险峰登雪山   当大自然的解谜人

   

杨福存:农业专家扎根坝上29年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孟令川:消防战士高速路遇多车相撞  徒手勇救五名伤者

   

赵素贞:45年如一日精心侍奉父母和公婆






跟小编一起来看主要事迹


敬业奉献



  2019年11月5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东院区产科、麻醉科、血管外科、妇科、急诊ICU、手术室、输血科等多学科医护人员组成的抢救团队,从凌晨3点多一直紧张忙碌到上午11时许,7个多小时,成功抢救了一名羊水栓塞产妇。

  11月5日凌晨,“3点35分,女孩,3600g”一个新生命迎着曙光来到了世界。产妇顺产一女婴,产程进展顺利。这是家属和医护人员共同期待的喜讯,

  就在3点50分,胎盘娩出,情况突变!产妇面色苍白、神情淡漠、烦躁不安、子宫收缩欠佳,阴道出血较多,随即子宫瘫软,宫腔内大量不凝血汹涌而出,血氧饱和度和血压骤降。

  值班医生刘倩凭借丰富的经验,迅速排除有无软产道损伤,考虑到羊水栓塞,情况十分危急,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羊水栓塞是指由于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从而引起肺动脉高压、低氧血症、循环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essiminated inti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难以预测,病死率高达80%,是极其严重的分娩并发症。

  值班医生刘倩临危不惧,沉着冷静,马上指导助产士曹红俊和值班护士高晓楠给予面罩吸氧,急查血气、血常规、DIC常规,同时另建液路抗过敏、抗纤溶、扩容、合血等治疗,并第一时间通知科主任蒋玉萍、护士长董素霞,紧急启动羊水栓塞抢救预案,迅速联系麻醉科、手术室、妇二科、ICU、血管外科、输血科等相关人员,启动抢救小组。一支强大的抢救团队迅速组成,一场生命与时间的赛跑,一次素质与能力的考验开始了。

  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麻醉医生负责呼吸、循环支持治疗。产科医生给予宫腔填塞后仍然有活动性不凝血流出,血压逐渐下降至72/54mmHg,心率高达150次/分。在产科主任蒋玉萍和麻醉科主任张山的指导下,抢救团队专家经过周全考虑和缜密商讨,立即将产妇送往手术室,准备手术。到达手术室,产妇意识模糊,手测血压只有60/30mmHg,心率高达200次/分。麻醉师立即给予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穿刺、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化验结果回报提示DIC出现。护士长董素霞持续按摩子宫。输入大量血制品以期改善循环、凝血功能,患者出血仍未见好转。

  病情十分危急,刻不容缓,专家组决定为其进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6点15分,血管外科进行血管栓塞介入治疗。6点40分手术完毕。术后按压子宫,阴道流出不凝血约1500ml。继续输入血制品以纠正DIC,持续按摩子宫。7点15分后患者阴道出血明显减少,可见凝血块。上午9点, DIC状态得到纠正。

  医护人员分秒必争、全力以赴进行抢救。到上午11时许,经过7个多小时环环相扣、紧密衔接地救治,终于将产妇从生死线拉了回来。产妇病情平稳,被转移至ICU病房。下午,患者意识已经非常清醒。第二天上午脱离呼吸机,拔掉了气管插管,下午被转移至普通病房。很快,产妇各项生化指标及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没有发生任何相关并发症,母女顺利出院!

  后来统计,产妇张女士出血量约8000ml,共输入红细胞26U、血浆3000ml、血小板1治疗量、冷沉淀21U、纤维蛋白原6g、凝血酶原复合物1200IU。

  家属为宝宝取名叫“恩恩”,感恩医院,感恩生命之意,这是对所有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辛苦付出的最好回报。



  张永胜,男,1942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省地质调查院原高级工程师。退休之后,他利用地质找矿技术破解大自然辛秘的节目《探秘白银坨》、《迷幻神仙山》、《太行寻奇·飞狐古陉》《冬日传奇·雪中胜景》等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地理中国》多次播出,《探秘白银坨》首播超过200万次,被评为“精品片”,由于专业技术过硬,曾担任《保定矿业》主编,《保定旅游十座城》首席作者;出于对家乡保定的熟悉以及技术专长,他还在保定市京西黄帝文化研究会任会长,运用技术专长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助力精准扶贫。曾荣获“河北省老科协二次创业先进工作者”、“保定市老科协2004-2010年优秀老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于2019年6月获得省级“五星级离退休干部党员”荣誉称号,受到河北电视台、河北日报、长城网等媒体的采访。

  张永胜今年已经78岁,前几年患过肾癌,由于病灶较大,右肾周边整个被切除。腹部一道长长的刀口,足有30公分,斜着穿过老人整个腹部。尽管拖着病残之躯,却仍然活跃在地质一线,不知老,不服老,虽苍颜白发,却依然志在千里,做出了许多精彩的业绩,象火红的夕阳,发出夺目的光辉。

  手术后,身体刚刚恢复到接近正常时,跑了一辈子野外的他就坐不住了,想着自己还有一技之长,现在生活条件又这么好,应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干点工作。恰逢河北省阳县白银坨发现了多个圆形天然水池,请他去考察研究形成的原因,一提地质考察,老人的精神立刻来了,根本不管身体还相当虚弱,兴致勃勃,翻山越岭到了现场一看,大为惊奇,这不是1—26万年形成的“亚热带壶穴群”吗?河北省是四季分明的温带,而这种壶穴群只能在亚热带才有,因为它的生成必须有巨大水量和上游有大的汇水区,降水汇流顶底落差300米,加之亚热带丰雨季节旋转水流夹花岗岩碎石,在厚层白云岩上长期冲刷研磨,天长日久才能塑造出壶穴形貌。这些壶穴最大的口径8.6米,十分硕大,属“壮年期壶穴”,非常罕见,而且群穴串珠,美丽壮观,堪称华北一绝,中国之最。新闻发布后,在国内引起轰动,还招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要求张老在千米高山顶上配合拍摄讲解,虽然难度大,危险系数高,他还是勇敢的承担了下来,用十几天时间制作了“探秘白银坨”专题片,播放后很受欢迎。首播收视率超过了200万人次,被中央电视台评为精品片。为此河北老科协当年还将他评为先进工作者。这一发现,对河北省的气候变迁,生物进化等都提供了详实资料,使偏远的白银坨名声大震,成为科普基地和旅游新区,更可喜的是还带动了当地三农发展,使原打算搬迁的七个村上千人,停止搬迁,就地生财。

  2016年1月他又以特聘专家身份,接受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国际冰雪奥运崇礼雪场和北方丝绸之路的探秘拍摄。这时他已75岁高龄,但还是毫不畏惧地接受了任务。他为此精心作了近一个月的准备,有关资料、地质图、卫星定位仪、罗盘、地质槌、放大镜、磁铁、温度计、风速仪等等全部备齐。这时正是张家口最严寒的时候,冰天雪地,风如刀割。他每天都和摄制组的年轻人一起,爬上海拔2100多米的雪山,超负荷地对地层、地貌、岩石、水文进行综合考查。因山顶风大,陵面光滑,非常容易滑倒,还要打砸解剖岩石,为方便工作零下15度还不能总戴手套,工作进行十分艰苦。按规定70岁老人就不宜这个季节上山,而他已经75岁。工作时尽管不方便,也只能穿上厚重的羽绒外套,才能抵住寒风袭击,为防滑倒还必须穿上特制的带铁爪的登山棉鞋,相当沉重。在此艰苦的环境里冒着生命危险辛勤奔波,不但解开了神奇的雪场之迷,还发现了隐伏的大磁场,可称为磁疗养生佳地,又发现了能吸水分的磁铁矿群,更惊奇发现了树木三世同堂的原始森林环境是天然氧吧佳地,为在这里举行冬季奥运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前一带一路开展的轰轰烈烈,带动了沿线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一大贡献。从古至今中国都与世界各国交往,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古代的丝绸之路在哪里?张永胜于是又踏上了征途,他要用考古地质的方法去挖掘古代的丝绸之路。他到张家口地区后,首先从市县志查起,最早查到市志记载,唐代以前的张——库古道,是从张家口出发经坝上到达俄罗斯的库伦。虽然有记载,但无明确的定位和标志。他又用考古地质的方法,从地名地貌查起,确定张家口为古路的起点。他来到坝上,四顾茫茫,想到当年客商的马队再往西北行进,已经不易,应该上坝后稍事休整,换用将皮革、毛毡运来的骆驼将丝绸和茶叶运走,因此这之间必有一处交易、改装、生活的驿站,而驿站必须建在有水源的地方。循着这个思路,他从含水层砂砾岩追索,出现隔水层的位置后,再找有断层通过地方,终于找到了常年流水的泉口,经勘查,在这里确有碎石和砖瓦堆积的古生活遗址。经发掘,有一定规模的屋室轮廓清晰可见,并距古丝绸之路较近,完全具备中转的环境和条件。沿小路向平原区勘察,找到了已有近10厘米深的双车轮沟槽,从腐蚀速率上判断,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并同张家口的大境厅古峡口相通。他还奇迹般的发现了唐代俄罗斯高级商人的古墓和石碑,证明了1000多年前就有俄罗斯商人来往。发现的古戏台上不但有近代壁画和明代军防系统的景观,又有汉代、唐代时期青铜器物景象。既有少数民族刀具饰品,又有中原特色的短剑图形等,证明北方的丝绸之路最早从2000年汉代就已开始,唐代已经繁荣。他还在旅游考察时,在曲阳县五亿年的海相沉积岩中发现了星状迹化石,是生物专业的新突破,经中科院杨遵仪、王鸿祯两位院士评审,认定这是在河北的首次发现。消息在人民日报、国际刊物《化石》杂志发表后,引起轰动。



  杨福存,男,1940年出生,中共党员,原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组实验室主任,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19年7月,正式被省老科协任命为察北管理区雪川农业老专家工作站站长。

  2017年7月11日,河北省老科协授予“科技精准扶贫工作突出贡献奖”。

  2018年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河北省2018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2018年河北省老科协授予河北省“老骥伏枥奖”。

  2018年河北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局、人社厅“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奖。

  2019年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授予“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奖”。

  倾心奉献29载,不忘初心

  他的鞋和劳动裤腿沾满了灰尘,那一双手布满了粗糙的纹路,这些痕迹,都是在张北的田间地头留下的。今年是杨福存待在坝上的第29年,已经79岁高龄的杨福存看着张北县由土胚房变成了砖瓦房,百姓的饮用水从井水变成了自来水,唯一不变的,是杨福存坚守、奉献的初心。

  1991年,张北试验站建立之初,51岁的杨福存主动请缨来到这里,作为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主持人之一,杨福存积极投身于坝上高寒半干旱区的农牧业持续发展研究中。这一住,就是29年。杨福存回忆起初到坝上的情景:那时的气候比现在还要寒冷,经常刮着沙尘暴,在室外工作打地层时,因为土层太过坚硬,好多工作人员的虎口都打裂了。他们每三、四个人住在一间小屋里,天冷的时候,被子和墙都会冻粘在一起......

  “一亩园,十亩田”的创新

  1994年,杨福存的实验有了新的突破,他引进的大白菜在坝上试种成功了!杨福存主动将菜种分发给周边的百姓。可由于百姓对种植新作物的平地、翻种等技术缺乏经验,杨福存就买了铁耙自己改装,亲自到地里教学示范。

  1995年8月下旬,坝上老百姓试种的第一批大白菜丰收了!但是让老百姓忧心的问题摆在面前:白菜要卖到哪里去呢?杨福存同张俊平老师和他的一位学生就租着大卡车,将实验站和百姓种出的菜分别拉到大钟寺、沙岭子农专附近去卖。返途中恰巧遇到两位深圳客商,经过推销介绍,他们就成为小二台大白菜的第一批客商。几天后客商来到小二台,以两毛钱每斤的价格,收购了所有大白菜。那时候一亩大白菜的利润,相当于种植一亩莜麦、胡麻的十倍!这就是杨福存提出的:“一亩园,十亩田”。从那时起,当地群众在他的帮助下,正式走上了依靠种植蔬菜脱贫致富的道路。

  科技培训,助农发展

  2018年10月为张市残联组织,对张北县的二泉井乡、大二台镇、张北镇、单晶河乡的残疾人进行科技培训。近几年对张北县小二台镇、战海乡、沽源县羊库伦村进行多种形式的科技培。2018年10月受崇礼县老科协邀请,对红旗营乡进行实地考察,提出“特种特养特卖”思路,进行多单位座谈。2019年5月上旬,受省政协农委杨玉成主任邀请,到他们的扶贫点隆化县郭家屯镇三个自然村进行三天的科技培训。规划指导坝上农场、农庄、公司、合作社的生产、增效:如张北油篓沟乡的“禾谷农庄”种养技术;张北战海乡徐家营“平燕家庭农场”特菜种植技术;为察北管理区“野菜夫人、羊粪土豆”家庭农场提供优种与技术;指导张北镇“玉野蔬菜农场”蔬菜结构调整与育苗基质生产;指导张北宏大农场特种、特养生产与销售,并被聘为农场顾问;为沽源元宝山张祥配菜中心提供优种和进行技术指导。几年进行科技培训特点:自带标本、有问有答、效果较佳。受训人数超万人,其直接、间接经济效益超千万。

  行动践行的29个春秋冬夏

  2006年,杨福存正式从农学院退休,可他依然舍不下工作十余年的坝上,舍不下亲切的当地百姓、舍不下他日日惦念勘察的土地。于是,杨福存毅然决定,继续为坝上的农业发展研究奋斗!小二台镇成了他的第二个家,每年有200多天,他都会在河北农业大学张北试验站进行科学试验研究。

  29个春秋冬夏间,杨福存用踏实的行动践行着自己说过的话:我在这个特殊生态经济类型区,要干点事,真干事、干真事、干到底,出成果、见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他的功劳又何止是他口中的“干点事”呢?在他的带领下,十几种错季蔬菜种植在坝上推广开来,还惠及了周边省市。实现了用坝上百分之七的土地,创造出百分之三十的效益。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生活质量也得到提高。他为张北的发展提出20多条点子,为农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2017年,杨福存荣获“科技精准扶贫工作突出贡献奖”;2018年荣获河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可他在谈话过程中,却时刻不离坝上地区的农业发展,将百姓收益放在心上,对自己的功勋,只字未提。

  坝上百姓的主心骨,科研事业的领路人

  近些时日,杨福存正在进行有机韭菜、有机大蒜、有机香葱的种植和研究,不久之后,我们坝上自己生产的这几种有机蔬菜,就会大面积种植,调整坝上大棚的种植结构后,一个大棚的产出效益会相当于种普通蔬菜的十倍、二十倍甚至更多。这些有机蔬菜真正符合人民对有机蔬菜的要求,可以让群众吃上放心菜,也为坝上人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新途径。他认为,坝上地区未来农业发展的思路是: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并重、良性循环、持续发展,以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在科技这块,我们会做好服务工作、做好技术支撑,无论哪里需要,我都义不容辞。”杨福存作为新中国早期的知识分子,他将青春和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他用对人民赤诚的心和坚定的意志,引导、感染着一批又一批青年投身于农业发展建设中去。

  “我尽量多活几年,发挥余热,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这是杨福存的初心,也是这个健谈和蔼的“老功臣”发自内心的承诺。


见义勇为



  孟令川,男,1988年出生,2006年入伍,中共党员,籍贯河南濮阳,现为石家庄市消防支队警勤中队消防员,二级消防士。国庆收假,高速返程途遇车祸现场,孟令川不顾个人安危,勇救5人遇难者,事情发生后,CCTV-12、CCTV13、学习强国平台、腾讯网、新浪网等中央和国内主流媒体,以及河北和石家庄多家主要媒体对孟令川在高速上挺身而出营救被困群众的英勇事迹进行了报道。10月16日,中央组织部干部四局副局长孙德带队的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督导组一行在河北石家庄开展督导工作期间,亲切地接见了孟令川同志,对他在高速上英勇救人的事迹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孟令川入伍以来,参加灭火和救援战斗1500余次,营救和疏散被困群众300余人,先后5次被评为优秀士兵,7次荣获嘉奖。

  2019年10月7日,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返程迎来了最高峰。一辆北京牌照的网约车(黑色奔腾B50)由河南鹤壁出发,沿京港澳高速前往北京,车上共有5人。其中,驾驶员为男性,系某网约车平台司机。车上3名乘客均在北京务工,小女孩在北京上幼儿园。其中,副驾驶男子和左后排女子为情侣,后排另外1名女子和小女孩为母女。

  10时左右,车辆行驶至京港澳高速邯郸段时,因车流较大、车速过快,奔腾小轿车被侧方车辆撞击后,又被后车再次撞击,造成了多车连环相撞。其他事故车辆的驾乘人员并无大碍,而奔腾小轿车车体严重变形,前排两个安全气囊弹出,玻璃全部震碎,造成车内5人不同程度受伤。司机和1对情侣受伤严重,另外1名女子头部受伤、左臂被撞断,小女孩盆骨受伤。

  车辆连环相撞后,其他事故车辆的驾乘人员惊魂未定,全部躲到了路边护栏外,而路过的车辆也纷纷选择绕行,现场并无人敢施救,都在等待救援和救护人员的到来。

  情况万分危急!当孟令川看到有人受伤被困后,果断打开双闪慢行,将车停到了事故区的最前方,下车后冒着生命危险奔向事故车辆。

  变形的车身,凹进的车门,破碎的玻璃,重伤的群众……侦查完现场后,他首先将副驾驶的车门打开,救出了1名年轻男子。随后,他又向路人表明消防员的身份,请求大家来协助救援。就这样,在他的带领下,通过后排车窗将1名女子和1对母女顺利救了出来。


孝老爱亲


  赵素贞,女,1948年出生,中共党员,沧州市任丘市麻家务镇南卢庄村村民。

  她把尊老敬老养老作为自己的本分,一个人伺候4位老人,四十几年如一日照顾公、婆、爹、娘。公公50多岁时被医生判了“死刑”,在她照料下,奇迹般活到91岁。婆婆便秘,她下手为婆婆排便,气脉不通,为婆婆做按摩,每次一两个小时。哥哥辞世,她把爹娘接来同住18年。老爹活到100岁,老娘瘫痪在床,她每天喂饭喂药、擦屎接尿,直到90岁去世。赵素贞还通过组织广场舞队,和姐妹们一起跳舞、谈心的形式引导身边的姐妹们孝老爱亲、向善向美,用她那金子般的心和实实在在的行动,演绎着尊老敬老的人间大爱!

  “只要老人在,我就不能老”,她的话感动了很多人,她的行动也带动了很多人。她家被市妇联评为“最美家庭”。2015年赵素贞被评为第四届任丘市道德模范。2019年10月,入选10月河北好人榜。

  从1971年结婚,到2017年2月婆婆去世,46年间,她一个人伺候四位老人,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老爹活到了100岁,老娘活到了90岁,公公活到了91岁,婆婆活到了95岁……”

  医生给公公判了“死刑”,却奇迹般的活到了91岁

  公公婆婆都是因为疾病缠身,在1966年提前离休回老家休养居住的。婆家兄弟姊妹七个,她夫丈是长子。丈夫的其他兄弟姊妹,都不在父母身边,或市里或省城,于是,她就承担起了照顾公婆的重任。公公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动脉硬化、静脉炎、肝硬化。公公50多岁时,医生就给判了“死刑”,嘱咐回家想吃什么就吃点什么吧。公公婆婆都是有毅力藐视病魔的人,在他们自己精心调养下,在大儿媳赵素贞无微不至地照料和伺候下,身体状况一天天地好了起来竟奇迹般地活到了91岁。

  从此过上了东屋是公婆,西屋是父母的生活

  1994年赵素贞59岁的哥哥突发脑出血不幸辞世,那年她老爹82岁,老娘84岁。赵素贞没有其他兄妹,与哥哥的感情又特别好,着实伤心了一场,但看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父母,她觉得自己不能垮,必须把老爹、老娘接到身边,否则伤心再加上年事已高,“他们活不过一年”,赵素贞这样说。赵素贞把哥哥的丧事办完后,一人把爹娘接到了任丘的公婆家。用赵素贞自己的话说:“从此开始了东屋是公婆,西屋是父母的生活。”那年公公81岁,婆婆72岁。

  爹娘在公婆家一住就是18年。赵素贞说她很感谢公婆和丈夫通情达理,从没有因为老爹、老娘的问题为难过她。接爹娘来四年后,1998年88岁的老娘患脑血栓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每天给老娘喂饭喂药、洗脸梳头、擦屎接尿……近一千天日复一日、不厌其烦、耐心周到地伺候着老娘,一直到老娘90岁去世。老爹一百岁那年,摔了一跤,大腿骨折,她为了照料老人,和老爹住在一个屋里,伺候老爹的吃喝拉撒睡。三个多月她瘦了14斤。

  只要老人在,我就不能老

  赵素贞也是个上了年纪的人了,孙子都上了大学了,但她经常带着花镜给婆婆剪脚指甲,精心给老人准备可口、适量的食物,帮助老人排便。“只要老人在,我就不能老”是她的原话。

  “婆婆饺子吃7个,面条吃半碗,米饭吃半碗,每天2个西红柿、2个香蕉帮助消化。”她说的轻描淡写,可是这轻描淡写的背后有多少付出,也许只有她自己知道。体弱多病的婆婆今年每天要吃11种药,赵素贞都要数好了服侍婆婆服下。人老了就容易便秘,当婆婆憋着却排不出大便时,赵素贞就下手为婆婆排便;当婆婆气脉不通,不能排气,打不上哏儿来时,她就让婆婆躺下,为婆婆揉肚子做按摩,一揉就是一两个小时,直到气通为止。老人年纪大了,冬天又冷,村里都是旱厕,在院子里,又远,老人等不及,她就在诚仁堂买了一个座便椅,尿了、拉了马上端出去不让屋子里留下异味。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她却做到了四十几年如一日地精心照顾老人。

       || 友情链接

        河北      贵州      北京      四川      重庆      山东      湖北      云南      福建       上海      陕西      辽宁      新疆      安徽      甘肃      黑龙江      浙江      广东      山西       海南      江西      宁夏      湖南      河南      广西          芜湖      威海      武汉      绍兴

Copyright @ VillaGrandis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180006020号-3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