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名片 3月24日,中央《精神文明报》 对遵化创建省级文明城市 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这是最高的荣誉与肯定 让所有遵化人欢欣鼓舞 遵化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县级)” 文明城市创建不是“冲刺跑”,而是“马拉松”。从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号角吹响的那一刻起,遵化便举全市之力,以奋发作为的精神状态、务实苦干的过硬作风,开启新征程。 人民公园 摄影:李文惠 201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成立了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指挥部,由市委书记担任指挥部政委,市长担任指挥长,市直40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两年来,市党政主要领导率先垂范,深入一线,常态化明察暗访、现场办公,使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处置。 在创建过程中,遵化始终把创建工作与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紧密结合,努力改善民生,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打通5条“断头路”,翻修新建6条城市道路;改造提升广场、老旧小区及公共设施;妥善解决群众“住房难”“办证难”“如厕难”问题;开展整治混料加工和打击非法采砂攻坚战、网箱治理和植树造林专项行动,实现了生态环境改善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双赢”……一件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实事被落到实处,群众幸福感节节攀升。 两年来,遵化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拉网式专项整治行动,强化日常管理。加大中心城区保洁力度,提升城乡环境卫生水平,下大力气治理“脏乱差”,使城市面貌得到极大改善;采取疏堵结合的方法,突出整治乱闯红灯、乱停乱放、占道经营、违章行驶等现象,构建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为守好“舌尖上的安全”,治理小型餐馆600多家次、药店400余家次;深化文明行业新风,切实提升行业窗口优质服务水平,让“笑脸服务”、高效服务成为了常态。 摄影:刘满仓 在文明城市创建中,遵化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为抓手,形成了群众广泛参与、各行业创先争优的“全民行动”。 全面提升市民道德素质。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表彰活动,2016年以来,先后涌现出一批全国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及“河北好人”、全国最美家庭、省级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 精彩,也许无关高大上,而在于一个角落,一个细节;文明,也许无关壮举的多少,却更在乎一个手势、一个微笑。让我们携手共建美丽遵化,共创全国文明城市!
为使创建工作取得实效,遵化出台了《遵化市省级文明城市长效机制建设有关实施意见》,建立完善了七项长效机制,明确了各单位责任范围、职能分工和目标要求,把创建指标转化为日常工作,形成了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切实做到“任务安排无死角,责任落实无盲区,压力传导无障碍”。利用每日督导专报梳理汇总创建点位存在的问题,及时签批、盯办到底;坚持一手抓“评优”,一手抓“问责”,把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纳入领导干部考核指标,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一律问责;借助媒体曝光问题,分析、探讨解决方案。一项项举措抓铁有痕,使创建工作做到微处、落到实处。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过程,不仅是补齐城市短板、提升群众幸福感的过程,更是用现代化理念抓好城市管理,推动文明城市创建系统化、常态化、规范化的过程。
拓展途径,广泛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活动。开展签名活动、主题演讲比赛等各类创建活动170余次;制发市民文明礼仪手册、环保手袋等公益宣传品10余万份;组织各级干部“访千楼万家、创文明城市”,累计入户27万次;在公共场所,充分利用电子屏、宣传栏、固定公益广告牌等宣传阵地及广播、电视、微信等媒介,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注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启动“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活动,各校根据实际打造了亲子交通、亲子垃圾分类、亲子学雷锋等志愿服务品牌,组织活动600余次;广泛开展“传承好家风”“向国旗敬礼”等主题教育活动,参与人数达3万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