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道德与法律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共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提供重要的思想引领、精神支撑和制度保障。但在具体实践中,道德应该先行一步,挺在法律的前面。
学法律首先明道德。道德,是一个民族与其自然社会对象相互作用与和谐相处的一种知识形式和生活行为规范。具有较强的历史继承性、内容稳定性和形式文化性。许多法律问题都可以从道德身上找到历史根脉、内容细化和文化解读。道德是法律基石,明了道德则是学习法律的前提。当然,我们并不主张用讲道德代替学法律,但懂法律必须首先明道德。老家一个邻居孩子因经济诈骗犯罪锒铛入狱后,其父母事后从家中的《公民道德守则》中看到“明礼诚信”的道德要求时,后悔莫及,慨叹道:“要是早让孩子懂得诚信就不至于犯罪了。”
守法律首先遵道德。有法必守、必依固然可贵,但凡德必遵、必效更加重要。因为许多法治的理念是从文明的素养中获得,许多守法的行为是从文明的习惯中养成。守法的标兵必须是道德模范,违法犯罪分子必须是道德败类、社会渣滓!最近在一次警示教育中了解到,一个盗窃金额达数十万的罪犯,就是从小时“拿”邻居的一个鸡蛋、“拣”同桌的一块橡皮开始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就是从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中明白守法律首先要遵道德。
动法律首先用道德。遇事找法,懂得依法处理工作和生活中问题是人类的一个进步;但倘若将某些矛盾和问题用道德的力量用化解,则更是社会文明的骄傲。唐山市机场路社区曾经有一位热心帮扶“失足青年”的刘妈妈,她以爱心温暖、道德感化、文明启迪,先后帮助十多名濒临犯罪边缘的青年人主动改恶从善、隐恶扬善,“浪子回头金不换”。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一些法官擅长用庭外教育、调节“不战而屈人之恶”,而摒弃“不教而诛”那一套,也是我国执法理念中动法律首先用道德的生动印证。
道德挺在法律的前面,既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又是时代提出的要求;既彰显了道德的作用,又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既是对以人为本的实践,又是依法治国的完善。
道德挺在法律的前面,应当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一种“新常态”。